新疆翻译公司 乌鲁木齐翻译公司 新疆翻译公司
123

郑言江南疆四地行:100个普通人物群像(下)

新疆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天山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撰文 / 郑言江

  言江说 ID:xj-talk

  六月中旬,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联合凤凰网走进南疆四地州——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全程直击四地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出《90小时直播斋月里的南疆生活》、《新疆住村干部的24小时》,客观呈现真实而又积极的南疆。

  “最美的风景是人”。此行,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特精选100位普通人物群像,带您了解南疆普通人的日常。

  第二站:和田

  主题:忙于工作和生活的人们

  地点: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古江北路

  时间:6月13日下午

  艾力 买买提在施工现场忙活。

  艾力买买提,35岁,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见到他时,他正在养父母家三层楼房施工现场忙活。他是干装修的,正等待接活,有活的话每天可以挣一百到一百五十块钱。这个星期六天都有活,没活的那天封了一天斋。问他家里条件这么好,怎么还干这么重的力气活?他说,父母是父母的,不是他的,当然要干。

  地点:团结广场

  时间:6月13日晚

  穆拉地力(左一)和他的工友们。

  穆拉地力,他是和田市文工团的后勤保障人员,团里的流动舞台演出车经常下乡巡回演出,和田农村老百姓对文化生活很渴求。穆拉地力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和田上双语幼儿园。“她的普通话说得比我还要好”,说起女儿,他很自豪。

  阿不力孜和他的同事在执勤。

  阿不力孜,和田市交警大队中队长,晚上23:30,他在团结广场旁的纳尔巴格街道古江北路执勤。他从小在和田长大,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工作比较忙,孩子由妻子和母亲照看。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路上车多,工作压力挺大,总是担心工作干不好,“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路上就乱了”。

  地点:和田教育学院车站

  时间:6月14日早晨

  阿不来提等待着4路公交车。

  阿不来提,他在车站等4路车去大巴扎上班,他是大巴扎地下商场的保安,一个月工资2100块钱,每天上12个小时班,一个星期可以休息一天。

  地点:和田市玉泉湖广场

  时间:6月14日上午

  哈尼克孜在广场的草地上看书。

  哈尼克孜,和田教育学院的大三学生,家是于田县的,她想报考于田的特岗教师,教小学音乐。她说,广场这里空气好,比较安静,夏天每天都来看书。

  主题:团结新村的人们

  地点:和田市团结新村

  时间:6月14日下午

  从和田市区向东,过玉龙喀什大桥后一路向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一座村庄仿佛长出来一般出现在面前,这就是探索嵌入式居住的团结新村,建成于2014年8月,村民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主。

  陈家兴在家中的院子。

  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走进陈家兴家,满院子蔬菜,很干净,葡萄已经结串。他是1956年人,原来住在和田市伊里其乡,因为要种地就来到了团结新村。他家的大棚里种有西红柿、辣椒、苞米,去年收入一万八千。有一儿一女,都在上大学。他的对门是维吾尔族,语言不通,但常去坐坐,干农活的时候也常互相借工具。

  买买提卡斯木在院子的葡萄架下。

  买买提卡斯木,就是陈家兴的对门邻居,今年快60岁了,自己一个人住在团结新村,也有大棚,种西红柿,一年能赚一万。每天都要到大棚去看看,此外院子里还养有牛羊。郑言江(微信号:xj-talk)第一次去他家时,门没锁,但没人,原来他去做礼拜了。第二次再来,他邀请郑言江到房子里坐坐,房间很整洁,屋子里有收音机,“我喜欢听收音机,国家的事我都知道呢。”他有两个儿子都在玉龙喀什河开挖掘机,经常回家看他。

  赵素华,在和田待了二十多年。2014年来团结新村承包菜地,最近正因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事生气。她的丈夫在和田市干工程,忙的时候回来帮她。“儿子女儿不用大管,现在娃娃找朋友的观念变了”。

  主题:菜巴扎忙碌的生意人

  地点:英吉沙县产业园区和田市菜巴扎

  时间:6月15日上午

  热合曼,是土生土长的和田人,爷爷奶奶都是老师,受家里影响,2011年从昌吉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和田教书。当了几年老师后,被调到地区文管办工作。他的理想是在三十岁之前考上研究生,方向是民族宗教工作。他给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当翻译。

  阿不都,一大早就来到了菜巴扎,他在和田县的英艾日克有自己的鱼塘,每天来这里卖鱼,都是最新鲜的,生意不错,“一个月能赚七八千,你看,下一车鱼要来了”,他忙得不可开交。

  连大姐(左)和阿米娜(右)。

  连大姐,土生土长的和田人,老家甘肃,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她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在菜巴扎做生意已经八年了,生意好的时候月入上万元。郑言江碰上阿米娜大姐来她这里批发蔬菜,阿米娜说她做蔬菜生意二十八年了,和连大姐认识有八年,是这里的熟客。

  吐尔地·买买提,“来,阿达西!茄子一公斤四块,辣子一公斤四块,西红柿两块!”吐尔地·买买提用流利的普通话向路过的人推荐自己的菜,“新鲜的,早上刚摘的”。他早上四点就来到了菜巴扎,开始他的生意。

  阿布拉(左)和工友。

  阿布拉,是菜巴扎的装卸工,从阿克苏过来,到和田两年了,每天凌晨两点多就开始干活,“每天搬好几车菜呢”。

  郭腾玉,15年前从河南来到和田市,打了五年工后有了自己的菜店——老郭菜店,还是两家店,他的菜都是从老家运过来的,夏天菜便宜,好卖。

  主题:公交车上的主妇

  地点:和田市东郊客运站

  时间:6月15日中午

  亚森江,他从策勒县来,跑策勒到和田市的专线司机,周一到周四平均一天跑一趟车,周五下午到周日生意会好一些,一张票35元,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

  行驶在和田街头的公交车。

  米热古丽,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从和田市东郊客运站去大巴扎,坐的是101路公交车上,车上用普通话和维吾尔语双语报站,票价1元。坐在旁边的米热古丽是个家庭主妇,经常坐这趟公交车出来买东西,郑言江要给她拍照,她笑着说:“今天穿得不好看,就不拍照了。”

  阿提开木张罗着生意。

  阿提开木,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在阿提尔巴扎门口买了鸡蛋煎饼和凉粉做午餐。卖凉粉的老板叫阿提开木,今年21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在这里做生意一年多了,冬天卖小火锅,夏天卖凉粉煎饼等,一个月收入三千多元。

  主题:开朗好客的百岁老人

  地点:洛浦县恰尔巴格乡

  时间:6月15日下午

  百岁老人古莱外尔招待客人吃杏子。

  古莱外尔,百岁老人,正在家里招待北京电视台客人,端着杏子挨个请客人吃。她的新房是北京援助和田前方指挥部帮助修建的。古莱外尔今年应邀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春晚节目录制,还去了天安门。

  老人和外孙子生活在一起。她说,我天天在门口看有没有人来看我,我一百多岁了,还是希望有人来看我。祝你们大家永远幸福安康,一定要保养好。

  主题:建设家园的村民们

  地点:和田县和谐新村

  时间:6月15日下午

  宋俊耀正在挖天然气管道。

  宋俊耀,他正在和谐新村路旁挖燃气管道,从河南来,在和田这里打工十年了,住在墨玉县。在老家有两个孩子。每年回老家一到两个月,一年带六万多块钱回家。

  阿布都沙拉木(中)和他的朋友们。

  阿布都沙拉木,他和两个一块从墨玉来的朋友一起盖房子。村里的工作人员向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介绍,和安新村是这里的第三个村子,这里每年盖起一个村子。

  主题:住村工作组的日常

  地点: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墩阿其玛村

  时间:6月17日至18日

  玛依努尔教孩子们学双语。

  玛依努尔,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上双语课。她是自治区外办住村工作组组员,看孩子们喜欢来院子里玩,就做起了双语老师,每隔一天教一个小时的汉语。下课时,孩子们冲着镜头喊,“我爱玛依努尔!我爱祖国!”

  肉孜 · 托合提,27岁,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见到他时,自治区外办住村工作组组员鲁东正在跟他聊天,告诉他村篮球队能去和田师专免费集训一个星期,肉孜听了很高兴。村队在今年全乡二十二个村级联赛中拿了亚军,他是后卫,他们提出希望有教练教,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肉孜是共青团员,按规定到二十八岁就要退团,他写了入党申请书。前阵子,村里50名团员组成“青年突击队”,五天就割完了全村八百多亩麦子,肉孜 · 托合提一人就割了三十亩。

  第三站:和田开往喀什的火车上

  主题:开往喀什的列车

  地点:7560次

  时间:6月16日

  古拉木江为乘客提供零食和饮料

  古拉木江,卖东西的帅气小哥列车员,今年三十岁,上个月十五号来这上班,以前是厨师,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所以来火车上工作了,“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工资好,有机会认识很多朋友”。

  老谭一家四口

  老谭,列车经过皮山站时,郑言江(微信号:xj-talk)遇到了他们一家。重庆人,在和田皮山工地上打工,一个月六千多元收入,妻儿都在这里,来和田五年了。吃饭时老谭被方便面汤烫到了,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艾合买提在卷烟

  艾合买提,在车厢接口处,艾合买提老人给郑言江卷了一根“莫合烟”。他今年59岁,退休前是喀什水电局的工人。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喀什,小儿子在和田县工作,老家是皮山县,他准备从皮山回喀什。“乌鲁木齐好地方,但是最好的地方是喀什,东西便宜”,他说。

  祖力皮卡尔,和他的同学刚参加完高考,他们从叶城县上车,准备去喀什参加警校考试,在车上他们拿着准考证看了又看。他们说想当警察,害怕考不上。

  蔡师傅在看手机。

  蔡师傅,老家在江苏和山东交界的地方,常年在新疆各地打工。今年在喀什叶城打工,听朋友说阿克陶有活干往那边赶。他在老家的县城有套楼房,儿子有车,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新疆这边比老家好找活,去过那么多地方,和田工钱最高。一袋子被褥和一个装着衣服的旅行箱,是他在新疆的全部家当。从叶城到喀什的票十六块五,“老百姓就是图实惠方便嘛”,他说。

  热西丹在“民族团结大篷车”车上工作一个多月了。她每天的工作是登记旅客信息,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保持车内卫生整洁,提醒旅客到站等。聊起手头的工作,她说:“还有一趟车比这个快,下午发车,晚上就到喀什了。”

  刁师傅,快到英吉沙县时,刁师傅在火车过道里乘凉。他曾是一位军人,1973年从青岛来和田当兵,后来就地转业直到退休。刁师傅家住和田,大儿子在喀什工作,小儿子在和田工作,都安家了。他要去看在喀什工作的大儿子。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刚来和田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连沙漠里都是柏油路,变化真大。

  阿依莎木(右)在和同伴聊天。

  阿依莎木,女老板布阿依莎木和同伴准备去喀什提货。她们在和田皮山县经营服装生意,她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这个月的收入不多,只赚了一千五百块钱。

  第四站:克州

  主题:爱好足球的阿图什少年

  地点:英吉沙县产业园区阿图什市

  时间:6月16日傍晚至17日早上

  那斯如拉在和女儿踢球。

  那斯如拉,今年31岁,阿图什人,从小就喜欢足球,大学也是学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在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的小学当体育老师。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以前在大学当门将,得过全国冠军。他喜欢在傍晚带着女儿来踢球。

  努尔阿力和妻子。

  在阿图什街边的一片小夜市上,努尔阿力和妻子是这里唯一的柯尔克孜族商户,他们是阿克陶县恰尔隆乡的牧民,来阿图什十三年了,以前在菜巴扎卖了六年菜,现在卖羊腿、羊头肉,生意很好,一个月收入三到四千元。

  训练中的阿卜杜拉·阿不力米提。

  第二天一早,克州一中的操场上学生们开始体育训练了,阿卜杜拉·阿不力米提是这所学校初二学生。在去年六月参加第十届俄罗斯索契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新疆阿图什足球队获得冠军,阿卜杜拉有幸作为队员参赛,“我非常喜欢足球”,他说。

  巴合提亚尔,柯尔克孜族帅哥,90后,土生土长的阿图什人。高中在大连读内高班,大学预科在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于宁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足球、篮球、游泳等体育爱好广泛,还是最喜欢足球。

  主题:偶遇吴登云

  地点:乌恰县

  时间:6月17日早晨

  商人托合托逊和他的货车。

  托合托逊,在伊尔克什坦口岸,郑言江遇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商人托合托逊,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一个月要来两三趟进货,冬天运水果,夏天运建筑材料,路远一点的话,跑一趟能赚三千美元。

  夏尔汗的服装店。

  夏尔汗,中吉商业街服装店老板,店员江额勒正在做衣服,她们制作和销售民族服饰,手艺是柯尔克孜刺绣。这样的店一个月收入五万元,店员一个月四千多元收入,他们的客户既有国内的,也有吉尔吉斯斯坦的。

  “白衣圣人”吴登云。

  吴登云,在乌恰县能偶遇“白衣圣人”吴登云,实在让郑言江(微信号:xj-talk)惊讶。吴登云1939年出生于江苏高邮市郭集镇柳坝村,1963年,毕业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的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风尘仆仆地前往距家乡5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乌恰县,成为一名医生,一干就是50年。他曾经割下自己身上13块皮救助被烧伤的孩子,几十年累计献血7000毫升。电影《吴登云》在郑言江的学生时代曾感动过无数人。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等。在乌恰县,少数民族老乡称他“白衣圣人”,干部们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

  第五站:阿克苏

  主题:跟着团场师傅学技艺的农民

  地点: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木孜鲁克牧业村

  时间:6月13日下午

  吾布力江和他的农民书屋。

  吾布力江,他有一块地,有一辆车。生活富足以后,他想为村里做点事,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农民书屋,藏书上万册。有让老乡了解政策的图书,也有农用科技一类的书。他打开一个书架,里面有很多杂志,农业科技类的和《妇女之友》杂志被翻得比较多,“村里的女人在农闲的时候喜欢看书”,他说。

  达依木·斯迪克(左)和蒋中林(右)。

  达依木·斯迪克,坐在塔里木河边上,他跟郑言江聊起这几年赚钱的经历,提到最多的是他在隔壁团场的师父,“他教我修拖拉机,我才开始学习技术”。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快三十年了,他从草场上放羊的小娃娃变成了四十多岁的老农民,经常在周围的团场学到新的东西,他学到一些机械技术,这几年靠这手艺赚了一些钱。

  蒋中林,今年五十多岁了,刚从自己的地头上回到村里。以前在村子对岸的河边上种地,发洪水地被毁了,那是他最惨烈的一年,颗粒无收,于是又回到这个村里包地,“我这个岁数了,挣点钱够花就行了”。

  主题:年收入几十万的伊玛目

  地点:阿克苏乌什县

  时间:6月23日

  巴图尔·爱海提,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新城大寺伊玛目,也是乌什县伊斯兰协会副会长。他还是一个承包建筑活的老板,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赚钱,他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

  李逵,乌什县回族东寺伊玛目。他来自青海,有很好的宗教学识,除了在清真寺做伊玛目外,他还做一些小生意,追求现代生活。凤凰网和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非常正式的西装,打着领带,非常得体。

  申花蕾,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老师。2003年建校开始就在这个学校了,算是这个学校的元老。这所学校是私立双语学校,远近闻名。学校刚开始成立时,只有幼儿园,三所校舍,建成后,由于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极高的升学率,附近乡的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到这里,但是由于有限的校舍面积,不能容纳较多的学生,有些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学校读书,排队好几天,甚至还有家长自费为学校修了三个宿舍。申花蕾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目前学校有学生667人,28名老师,其中23名老师是汉语老师,5名维吾尔语老师。学校的升学率很高,今年,这个学校毕业的穆萨·图尔贡是阿克苏地区高考理科状元。

  主题:为提高家庭地位开店的女老板

  地点:拜城县

  时间:6月25日

  吐尔地·依米提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吐尔地·依米提,腿脚不太方便,从小就学裁缝。不愿意看到大家出去以后没有工作,几年前开办了裁缝技能培训学校,现在又成立了了合作社,经过培训后,学员可以直接在她的合作社上班,拿计件工资,现在一个人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千二。

  斯迪克江·艾尔西,通过网络萌发了当老板的想法,2012年他在一家网站发了个广告出售自己养的鸽子,好多人买他的东西,于是成立了“蓝鸽子”合作社,开了淘宝网店,刚开始以卖鸽子为主。现在还卖肉食品、杏干、手工艺品等等。

  吐尔逊阿依,她以前在村里开超市,现在开起了艾德莱斯丝绸工艺品店,有30多名女工在她的店里上班。“艾德莱斯是我们传统的东西,非常漂亮,就应该穿在身上”,她告诉郑言江,最初做生意主要想提高在家里的地位,现在她对传承传统工艺有了更好的想法。

  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和张春贤书记接见过的村支书

  地点:拜城县温巴什乡下温巴什村

  时间:6月24日上午

  温巴什乡下温巴什村村支书木合莆力·沙比尔。

  木合莆力·沙比尔,温巴什乡下温巴什村村支书,曾经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张春贤书记的接见。他1993年当上村支书,一干就是23年,见证了下温巴什村由贫穷到小康的历史,他在村里的威信很高,村子富裕、平安。除了种植传统农业,他还带领村民做生意、搞养殖,在他的带领下,温巴什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三千元。

  买买提家中的院子

  买买提,今年62岁了,可以用汉语简单交流,有六个孩子,两个分家自立了。他家里养了很多花,跟花园一样,家里的房子是2013年新盖的安居富民房,政府补助了三万多,客厅里沙发地毯漂亮极了。家里除了种地,还有拖拉机,养殖牛羊,一年收入十多万。他说,这几年政策好,享受到了许多好处。他告诉凤凰网,有个朋友家在湖南杨家庄,他们还经常通电话,朋友好几次邀请他去湖南转转,他也说想去内地看看。

  艾合买提·伊斯拉姆,家里四口人,两个孩子,一个初中刚毕业,一个上小学一年级,家里有三十多亩地,除了种麦子和玉米,还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搞养殖畜牧业,一年收入五万多。他种的是种子玉米,和企业签订了协议,有保底价,一公斤五块。

  主题:被大病拖垮的家庭与住村工作组

  地点:库车县乌尊镇色根苏盖特三村

  时间:6月26日下午

  早然木在家中的院子。

  早然木,今年快80岁了,家里有七亩多地,在村口经营着一家商店,儿子在邻村打工,媳妇去进货了。她的两个孙子都得了脑瘫,常年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每年都要去自治区的空军医院看病,一次要花两万多元。

  考虑到这家的特殊情况,阿克苏地区行署办公室住乌尊镇色根苏盖特三村工作组帮助她开起了这家商店,整理了院子,还送她30多只乌鸡,并联络自治区空军医院给她减免了百分之二十的医药费。她告诉凤凰网,现在有医保,还有低保,负担减轻很多了,住村工作组给她们帮了大忙。

  主题:毛主席的战士

  地点: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

  时间:6月26日下午

  宝成是田开林的小名,也是从小被村里乡亲们叫着长大的名字,他刚来村里的时候是被父母抱着来的,现在四十多岁了。他会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宝成的家里有磨面的设备,已经义务为村民磨面好多年了。“有困难,找宝成,大家都知道呢”,田开林说。

  热西提·阿不力孜,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7年的时候,热西提想在村里的荒地上开一个鱼塘,刚好碰到了到这里来游玩的李君,因为热西提会一些汉语,聊天聊到建鱼塘的问题,两个人不谋而合。李军说我出钱,你出技术,然后就开始建鱼塘了,后来他们又建了农家乐,再后来李君因为工作调动就把鱼塘送给了热西提。“我们两个人的信任源于语言相通,还有就是缘分,他非常信任我,直接把钱给我让我全权负责弄鱼塘,所以我也非常信任他。”热西提说。

  米吉提·沙吾提,101岁了,小时候母亲改嫁,新的家庭不接受他,他就来到这个村里开始自己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村里最早的支书是汉族人,总是帮助他,他1952年入了党,再后来参军帮助安葬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并安抚他们的家人。现在有很多他当年帮助过的家属经常来村里看望他,“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日子”,米吉提老人坐在小院里平静地说。

  主题:架设电塔的工人和放羊的牧民

  地点:独库公路库车到和静路段

  时间:6月27日

  独库公路上的骑行者,他们从阿克苏往伊犁去。

  独库公路上架设电塔的民工在休息。

  走在独库公路上,看到山间峭壁上架设的一座座电塔,郑言江(微信号:xj-talk)感叹架设者的不易,没想到路上就遇到了正在架设的工人。

  刘永,穿着一件破棉袄(山里温差达20多度),四川人,90后。他告诉凤凰网,他们全国各地到处跑,工作地点都是偏僻山区,他们在这里施工,要把重达上百公斤的铁架子通过索道运到山上,再组装。他在这里工作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一个月工资三千多。

  刘书成,家在四川广安,是这个工程的小工头,他说这个工程是老板承包的,他这个小组有两个年龄很小的工人,都是90后。他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架设的基础设备要靠人背上去,然后才能安装索道,干这个工作很累,也很危险,而且天气多变,但是再苦也得干。技术工每月可以拿到八千到九千元,普工只有三千到四千元。离开的时候,他还专门问郑言江要了联系方式,说要是遇到老板拖欠工资,他们希望媒体可以帮忙。

  蔡干,蒙古族,独库公路巴州和静县牧民。她家的帐篷就在路边的草场。她今年22岁,常年在这里放牧,她有一个妹妹在兰州上大学。她们家有近八百只羊,夏天六到九月在这里放牧,冬天就转场到巴音布鲁克镇九曲十八弯那里放牧。她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这些羊一年收入十几万。

  张师傅在修车。

  张师傅今年50多岁了,以前在乌鲁木齐和昌吉跑小车,后来买了大车,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见到他时,他的车坏了,正在路上修车。他要把焦炭从库车运到伊犁的新源县去,那里有一家钢铁企业。张师傅告诉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他每拉一吨焦炭能赚70元,这一趟路比较险,要一天一夜才能到。

  主题:牧民加莱

  地点:巴音布鲁克镇

  时间:6月27日晚

  晚上12点多,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乘坐的车突然打不着,电瓶没电,外面又是大雨瓢泼,温度降到很低。冒雨求助,拦了几辆车,没有人停。就在我们陷入无助的时候,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司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专门把车开到我们车那里,冒雨帮忙,半小时才修好,此时他全身衣服已经湿透。我们想表示感谢,他婉拒,消失在雨夜中。他叫加莱。

——新疆翻译公司

 

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


发表评论: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