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翻译公司 乌鲁木齐翻译公司 新疆翻译公司
123

郑延军:在广阔农村编织梦想

新疆翻译公司推荐

郑延军在他的养殖基地照看羊群。

  新疆日报讯(记者石鑫摄影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郑延军在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许多年过去了,郑延军距离梦想越来越近,如今他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3家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大批农民在他的带动下,靠种养殖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快,而家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6月15日,记者见到郑延军时,他正在木垒西吉尔镇帮贫困户朱发义平整宅基地。按照进度,再有半个月,朱发义就可以入住新房了。新房由郑延军创办的木垒县合众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援建。新房建好后,他还要带着朱发义发展家庭养殖,争取让他早日脱贫致富。

  “为什么帮他?我当初创业就是为了让咱农民发家致富。”郑延军说。他今年54岁了,谈及梦想时说话声音突然变大,眼睛像少年人一样闪闪发光。

  郑延军出生在奇台县七户乡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中他排行老三。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初中毕业后,郑延军不得不在家务农。

  1994年是记忆的分水岭。那时候弟妹都已成年,郑延军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举家搬迁至西吉尔镇水磨沟村。“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住的地方是有了,但就是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

  为了摆脱这种窘境,刚到水磨沟村的郑延军琢磨着开家榨油坊。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创业。

  郑延军走遍了西吉尔镇的周边乡村,了解油坊市场行情和油菜籽的进货渠道,并到木垒去学习榨油。当年,油坊开业了,由于加工的油香味纯正,价格也便宜,渐渐地,附近乡镇的村民都来他的油坊加工原料、买油,生意越来越好。

  油坊挣钱了,郑延军又有了新打算。村里没有磨坊,村民们磨面很不方便,而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粮食,玉米、小麦原料充足有销售市场,他决定开个磨坊。

  1995年,在经营油坊的同时,郑延军买了磨面机、打麦机等自动设备,开始正式对外经营磨面生意。

  1996年,郑延军开了第三家铺子——电焊铺。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延军得知西吉尔镇白石头梁的万亩旱田由于经营不善对外承包,便关了3家铺子,承包了4500亩的旱田。他铆足了劲在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2008年,郑延军一下注册了三家合作社,木垒县合众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木垒县金地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木垒县绿洲林木种植合作社。“自己的日子是过好了,但我想带着大家干点事情,改变农村贫穷的面貌。”郑延军回忆注册合作社的初衷。但合作社是个新鲜事物,当时全木垒的合作社加起来还不足20家,农民接受起来有难度,所以初办时困难重重。

  别人的冷嘲热讽,家人的坚决反对,几个股东的临时退股都没有让他放弃,合作社从零开始,逐渐壮大。现在,仅合众畜牧养殖农民合作社就涉及木垒、奇台、吉木萨尔3个县的8个乡镇,共有社员803人。合作社拥有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2座,占地面积500亩,饲草料种植基地4800亩,带动科技示范户106户,合作社多次获得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木垒县示范合作社及科普先进单位等称号。郑延军也由此成为响当当的农业致富带头人。

  2014年,当互联网浪潮席卷农村时,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郑延军又一次敏锐地发现了机会——用互联网把品质优良的木垒羊肉送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第一年的尝试推广并不顺利,但郑延军从失败中学习到了经验。2015年,他引进现代分割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再一次拥抱互联网。现在,合作社出产的无公害羊肉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建等一线城市广受欢迎,持续增长的订单也吸引了众多内地加盟商。

  看着农村一天天发生变化,看着村民们一点点在改变,郑延军说,农村天地广阔,只要肯吃苦能坚持,总能干成一点事。现在,他正在考虑品牌建设,以后合作社出产的羊肉要走标准化发展之路。

——新疆翻译公司

 

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


发表评论: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