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翻译公司 乌鲁木齐翻译公司 新疆翻译公司
123

郑言江专访丨若羌县委书记:农民人均收入28500超城镇怎么做到的

新疆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天山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撰文 / 郑 言 江

  言 江 说

  【郑言江专访】是“言江”平台推出的一档高端政务访谈栏目,深度对话自治区各厅局、各地州、各县市党政一把手。今天推出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专访若羌县委书记宋学斌。

  全县去年生产总值67亿,增速24.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7633,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2元,83%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今年确保城镇农村贫困户收入实现5000元以上;四套班子成员兼任村社区第一书记探索基层治理……若羌县是怎么做的?关注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专访若羌县委书记宋学斌。

  若羌县委书记宋学斌

  强经济:全县去年生产总值67亿 增速24.4%

  郑言江:若羌县在经济发展方面怎样?有无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

  宋学斌: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年均增长24.4%;完成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8.8亿元,年均增长26.6%;荣登“全国县域发展指数”全国百强第59位,是新疆排名第一的县。

  成功创建若羌工业园、罗布泊盐化工业园两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形成“三大工业经济圈”。若羌机场、库尔勒-格尔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米兰河水利枢纽工程即将投用。国投罗钾钾盐开发、玖鑫硅业、金丰源棉业、天山水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投产,今年总投资21.99亿元的17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7.05亿元的84个重大民生工程开工建设。

  若羌红枣取得“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疆著名商标认证,荣获“中国红枣之乡”等诸多荣誉。

  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功能日益完善,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瓦石峡乡、铁干里克乡顺利“撤乡建镇”。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的称号。

  重民生:农民人均收入28502元 83%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若羌县幸福乡村一角

  郑言江:在民生建设上,若羌县取得了哪些成绩?

  宋学斌: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我从数据方面介绍一下若羌县在民生建设的成绩。近几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809元增长到27633元,年均增长14.8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00元增长到28502元,年均增长15.28%,连续七年稳居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

  连续七年实施“民生建设年”活动,民生支出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今年1月荣膺第二届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大力实施“幸福乡村”建设,成为全疆的样板工程,保障性住房全面完成。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新农合参保率达99%。率先将老龄补助的年龄条件从80岁放宽至70岁。

  优质自来水进农家

  郑言江:民生建设上的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宋学斌:一是得益于若羌县坚持了十几年的红枣战略,红枣给我们带来实惠是实实在在的。这五年,若羌县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刚开始13800元增长到现在的27600多元,年均增长将近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五年前的14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28500多元,年均增长也是在15%以上。

  二是我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的83%都用于这个民生项目支出,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医疗的投入等等,财政投入的大头全部用于民生基础项目。在此基础上,若羌县今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

  三是着力医疗、教育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若羌县高考成绩史无前例的进了巴州前三名。

  四是实施幸福乡村建设计划,若羌县把“美丽乡村”变“幸福乡村”。2015年,若羌县投资8600万元,对全县两乡一镇23个行政村实施“幸福乡村”,全面提升农村房屋外立面、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并逐步推进“村通燃气”工程,不仅使农村美起来,还要使农民生活幸福起来,真正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促脱贫:年底前实现全部贫困户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若羌县中学与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启动第二轮联合办学。

  郑言江:目前,若羌县扶贫攻坚工作情况如何?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宋学斌:若羌县根据本县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总目标”:实现一年高标准脱贫、四年稳定致富,统筹解决全县农村878户2328人、城镇367户761人的贫困问题。明确“两个阶段”:2016年集中攻坚期高标准脱贫,实现“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巩固提升期到2020年稳定致富,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确定“三个标准”:将扶贫对象涵盖城乡所有贫困群体,扶贫标准在2016年国家现行2855元的基础上提高至5000元、2020年在国家初步估算4000元的基础上提高至10000元,集中攻坚时间由五年减少至一年。

  精准扶贫自治区定的是“五个一批”,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到“八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

  思想教育脱贫一批,针对“等靠要”思想,选出脱贫典型人物巡回宣讲,激发贫困户致富斗志内生动力。

  促进就业脱贫一批,以培训促就业,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接落实就业岗位719个,目前全县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562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就业。

  扶持生产发展一批,到位项目资金635万元,实施定向就业培训、特色种养殖,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建成巴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塔什萨依村,实现异地搬迁牧民下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制定40项“若羌政策”,兜底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基本生活、上学、医疗等困难。

  民生改善脱贫一批,投资1.2亿元完成剩余22个村庄“幸福乡村”建设,贫困家庭户均享受政策补贴2.3万元。

  社会帮扶脱贫一批,组建楼兰爱心基金募捐1650万元,实施“千企千商千人包千户”活动,全民互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创新成立公司专营收益脱贫一批,筹资8000余万元成立楼兰爱心公司,参与塔什萨依河二三级水电站等项目,经营收益全部兜底保障特困群众持续增收。

  目前,全县已脱贫近500户1200人,年底前实现全部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调产业: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做强红枣产业

  郑言江:若羌老百姓致富,很大关键在若羌红枣产业,习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曾称赞“若羌枣,味道好”。你们是怎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

  宋学斌:若羌从20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发展枣树,到2005年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若羌红枣产业实现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到科学栽培管护,从原枣生产到精深加工,从无人知晓到成为我国西部最优红枣核心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节节攀升,红枣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工作,将无公害、绿色有机红枣生产全过程纳入了标准化轨道,制定并严格执行优质红枣生产技术规程,按要求对红枣质量进行监督检验,以确保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自2016年8月10日起,我们已组建6支若羌红枣市场营销小分队从该县出发,奔赴23个省市,开展若羌红枣市场营销工作,力争9月底前完成预售3600吨红枣的目标。

  世界上由最多颗红枣摆成的国旗图案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红枣产业已成为若羌县的支柱产业,也变成了若羌农民的“摇钱树”和“钱袋子”,如今全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包括36团),依靠红枣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红枣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为此,我们正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有机红枣,充分发挥若羌(兵地)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示范带动效应,推进电商进农村、进社区,将若羌红枣、黄玉等资源及楼兰文化、特种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推广“私人定制”营销模式,确保农牧民多渠道持续增收。

  强基层:四套班子成员兼任村社区第一书记

  郑言江:农民不但物质富裕,还要实现精神富裕,包括脱贫,包括稳定,都需要坚强的基层组织。若羌县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尝试,具体是怎么探索的?

  宋学斌:若羌县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中做了一些创新探索。

  一是完善提升社会管理体系“最后一公里”。增加村“两委”职数,单设村民小组长,健全群团组织,确保“有人干事”。

  二是充分保障基层工作经费。每年分别为各乡镇、村、社区落实10万元工作经费和8万元文化活动经费,乡镇团委、妇联及村、社区团支部按每年5万元、3万元标准保障经费。大幅提高村干部报酬,村“两委”正职月报酬达到3500元、副职和村民小组长达到2500元,将报酬的30%纳入绩效,由乡镇党委考核。率先实行村干部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达不到“三老”人员申报条件的离任村干部每月补贴200元的生活费。

  三是创新实施“第一书记”带培工程。县四套班子成员分别兼任所有村、社区的“第一书记”,带动联系点做好维护稳定、精准扶贫、发展生产、服务群众等工作,培养一批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此做法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肯定。

  四是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精心编制《村、社区干部素质教育教材》,举办村、社区干部“练内功”培训班,使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编写《楼兰文明读本》供全民学习,大力弘扬楼兰文化,不断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五是全面深化“访惠聚”活动。共有州派工作组4个,县派7工作组21个、218人,到全县22个村、7个社区开展住村工作。认真落实“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确保“水流走了,石头还在,石头更硬”。

  六是扎实开展“星级化”创建工作。以“十星级”创建工作为总揽,已经命名表彰4个“八星级”村级党组织、6个“七星级”村级党组织、8个“六星级”村级党组织。

  补短板: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郑言江:您认为当前影响若羌发展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县委的解决思路是怎样的?

  宋学斌:若羌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缺水少电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四是基层组织建设仍需持久用力,一些党员干部作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的思路: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比如我们的红枣产业虽然收益高,但产业类型比较单一,一旦有大的灾害,对农民的影响会比较大。为此,在瓦石峡镇推广黄荞麦、皮芽子、紫皮土豆、香蒜等适合种植的作物,香蒜一公斤可以卖到80-90元,这就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扩展了增收渠道,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复兴楼兰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文化大县、旅游大县。

  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惠民生、聚民心,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防风险、补短板,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重培养、引贤才,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此外,若羌县独特区位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县依托正在逐步显现的交通枢纽作用,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点,规划建设了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和若羌特色的电商平台,通过先行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物流公路港,逐步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多元化联运有效衔接的现代物流集疏运体系及配送体系。

  End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郑言江”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违者必究!

  言江,新疆说

  权威阐释治疆新理念

  打造新疆高端政务平台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

  言江(ID:xj-talk)

——新疆翻译公司

 

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新疆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


发表评论: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